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都是替刘玉做掩护(1 / 2)

遭遇水陆两面夹击,皖口守军要是能够守得住,吕范都可以自傲了。

刚才副将大声地叫了起来,使得守城的东吴士兵都听到了。

士气一下子就下降到了一个冰点。

守城士兵因为援军的到来而士气大涨,现在发现是一场大乌龙,而且还是攻城敌军的援军,那还得了啊。

“怎么办啊不是咱们的水军”守军士兵一个个心里想的只有这个了。

吕范想到的是更多。

按照之前和东吴水军之间的配合,水军都可以快速赶到的。如今出现了刘军的水军,没有任何东吴水军的影子,无非有两个原因。第一个就是刘军早就算计好了要水陆夹击皖口,所以水军早早就杀到了。另一个原因,也是吕范最不想看到的,东吴水军被刘军给灭了或者打退了,刘军才会出现在这里。

吕范现在为难了。刘军的兵力雄厚,加上有水军协助,单靠他只有几千人镇守皖口,失败就已经成为定局了。

“将军,咱们怎么办啊”吕范的副将在一边着急得很,他已经发现士兵们的士气下降到了极致,对于攻城刘军的反击力度不断地减弱。

吕范回过神来,看向了四周,他发现有不少人在眼巴巴地看着自己,等着自己下达命令。

“打估计是守不住。要是投降的话,或许有条生路。”吕范内心想着。

见吕范不说话,副将更加着急,说道“将军,还请您下令吧。弟兄们心中都不安啊。”

吕范犹豫了一下,对副将说道“兄弟,你看咱们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守得住么”

副将被吕范这么一提问,心中顿时一咯噔,知道吕范是有了投降的意思。身为东吴将领,自当守土有责。但是如今的皖口就是一个飞地,又被敌军两面夹击,援军不知道什么时候到,守下来的可能性很低。以皖口击退刘军几次的进攻,要是死守之下而陷落,那刘军可能会报复的。

“将军,只要将军下令,我等唯命是从就是战死也在所不惜”副将清楚地知道吕范想要投降,却不敢开这个口,免得出现麻烦。副将也不傻啊,他可不能开这个口。

吕范暗骂副将狡猾,从他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副将是知道自己的意思,却还把推脱给自己,端的不为人子。

吕范看了战场的情况,继续拖延下去,估计等刘军水军杀到,自己连投降的资本都没有了。于是吕范对副将说道“我等在皖口死守,外无援军,军心涣散。本将不想打必败的仗,也不忍将士们被敌军屠杀。他们家中都有父母孩子,有些更是家中独苗。嗨传我的命令,放下武器投降。”

吕范的这个决定,得到了副将的高度赞扬,他奉承地说道“将军仁义将士们绝对会感激不尽的。末将现在就去传达将军的命令。”

副将马上安排人手前往皖口各处宣传吕范投降的命令。守城士兵本来就是士气低落,如今不用再打了,他们当下就放下了武器。当然还是有一些顽固分子存在的,将吕范的命令置若寡闻。

守城的东吴士兵放下了武器,不再抵抗,这让攻城的刘军士兵变得很是诧异,担心有诈。

“不要打了我们投降”吕范自己带头高声呼喊了起来。

吕范的声音巨大,居高临下,传遍了整个皖口。

本来还想着要加强进攻的曹仁被吕范的高声叫喊给镇住了。

“居然投降了这是怎么一回事”曹仁心中很是惊奇,他和大多数刘军士兵一样的想法,会不会是阴谋啊。“停止进攻”

曹仁为了防止东吴军有诈,所以选择了停止进攻的命令。

但是曹仁是想错了,吕范并没有什么阴谋,他真的想要投降了。

吕范当然知道自己突然选择投降,曹仁一定不会相信的,所以他命令士兵打开城门,并且将不听从命令的士兵给砍了,免得他们负隅顽抗,让曹仁给误会了。

皖口的城门被打开了。曹仁就更加疑惑了。

只不过在这个时候,一个斥候飞快地来到了曹仁的身边汇报道“将军,江面上出现大量的战船,司马大人的旗号。”

曹仁愣了一会,随后他终于大笑道“哈哈怪不得皖口要投降,原来是有咱们的水军来啊太好了”

“将军,咱们接下来是”一个武将询问道。

曹仁大手一挥,说道“全军压上去大胆地进入了皖口,本将相信皖口的投降了。就算是有阴谋。咱们水陆两军夹击,皖口能够守得住多久大胆的进去”

嗯,曹仁的确有这样的底气在。

皖口都放弃抵抗选择投降,刘军士兵当然不会再发起进攻了,他们把兵器都给收了起来,快速向皖口的城门进发。

吕范看到这么一幕,大大地松了一口气,刘军接受自己的投降是一件好事,最起码他的小命是可以保住了。

“来人啊把吾给绑起来,而后咱们到城门处迎接刘军。”吕范现在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。

东吴士兵都明白吕范此举的含义,毕竟是投降,把姿态放低一点是应该的。

不多时,吕范就被绑起来,而后跪在城门处,等候曹仁的到来。

刘军士兵率先进入了皖口,守城的东吴士兵都放下了武器,任由刘军士兵接过了城防。东吴的旗帜掉落在地上,大汉的旗帜重新悬挂在皖口。至此,抵抗刘军好几次的皖口,回到了大汉朝的怀抱之中。

曹仁骑着战马,缓缓地来到了皖口城门。

“跪在地上是何人”曹仁居高临下地询问道。

吕范低着头说道“汝南吕范吕子衡,参见将军”

“吕子衡”曹仁回想了一下,可以确定自己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。“汝占据皖口更是击退我军数次。为何这次选择了投降本将百思不得其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