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颇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。</p>
魏王或降或逃或坚守,无外乎这种选择。</p>
当城墙头的守军减少时,魏王就只剩下投降或者逃跑两个选择。</p>
魏王若投降,廉颇不需要做什么。所以他只用准备应对魏王逃跑。</p>
魏军很难直接从秦军的包围中杀出重围。以廉颇多年的打仗经验,魏王肯定会驱赶大量平民当盾牌,自己混杂在其中逃走。</p>
廉颇猜到魏王的做法之后,给秦军下令,若城门大开,除非有人来到了他们的战阵前,否则不准主动攻击魏人,任由他们逃走。</p>
他又在大梁通往其他城池的要道上设伏,不需要辨别身份,只需要抢夺衣着富贵和带有辎重的人马。</p>
廉颇完全看不起魏王本人,就算魏王逃走也没关系。他所执行的斩首行动只是破魏国的国都。只要大梁被攻破,不仅魏国士气大跌,而且再没有一座坚固城池能抵挡秦军的兵锋,打其他城池都会很轻松。</p>
他甚至认为,魏王到处逃窜,说不定还让魏国更容易被扫灭。</p>
朱襄既然说他能撑得住,廉颇就带着朱襄一同旁观了这场“闹剧”。</p>
朱襄双手抓紧了缰绳,缰绳在他手心勒出了红痕。</p>
他一言不发地看着魏王给魏人造成的惨剧,心思翻腾,最终沉静如渊。</p>
大梁城门开启后,有魏国士人举家投降秦国。</p>
朱襄由此得知了魏国朝堂的事。</p>
魏王或许是想降的。但那位殉国的士大夫把魏王架了起来,让他无法说出投降的话。</p>
至于为了国民投降什么的,现在的贵族没有这个“爱民”的概念。</p>
何况魏王若想得到这个声望,就该自挂梁上,然后让众臣开城门投降,请秦军勿伤大梁城中的魏人分毫。</p>
他若是这样做了,魏国就算覆灭,也会成为秦国的一颗定时炸|弹。</p>
可惜他没有这个意识。</p>
而且就算魏王有这个意识,恐怕他也没有这个胆量。</p>
朱襄想起了雁门郡守将司马尚。</p>
“差不多了。”廉颇冷淡道,“奏战鼓!”</p>
秦军擂起了战鼓。慌乱的魏人立刻往回跑,重新涌进大梁城。</p>
人群转身回城,又有许多人被践踏和拥挤落水而亡。</p>
此时还有许多守军和贵族私兵没来得及离开。被驱赶的魏人回头狂奔,与这些人起了冲突,堵塞了他们的去路。</p>
贵族也听到了秦军的战鼓声。</p>
他们心急如焚,命令私兵和守军砍杀堵路的魏人。</p>
秦军擂响战鼓之后仍旧一动未动,就这么冷眼看着魏人自相残杀。</p>
待廉颇再次擂响战鼓,让秦军收尾的时候。大梁城门前已经铺了一地的死尸,仿佛经历了一场大战。</p>
秦军未损一兵一卒,全是魏人内讧。</p>
廉颇看着朱襄的眼神带了些古怪:“你这人运气是不是有些古怪?”</p>
朱襄本来心头沉重,闻言疑惑:“为何?”</p>
廉颇收回视线,道:“可能不是你运气古怪,是秦国运气古怪。”</p>
朱襄更疑惑:“什么?”</p>
廉颇道:“我打了一辈子的仗,打新郑和打大梁遇到的事,都是头一遭。”</p>
朱襄:“……”</p>
他的表情也变得很复杂。</p>
虽然韩王和魏王所做的事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算得上常见。但对于廉公来说,大概确实很惊奇了。</p>
毕竟战国还是一个讲究血性的时代。</p>
可惜血性多在战国的“士”身上,战国的国君并不是士。</p>
有朱襄在,廉颇就懒得做抚民的麻烦事。</p>
看到长平君的旗帜,听到了长平君的名号,惶恐不安的魏人逐渐停止了反抗,忐忑不安地按照秦人的吩咐推举出名望较高的人,帮秦人管理大梁城。</p>
首先,他们需要救火。</p>
魏王离开大梁城的时候,给宫殿和各大仓库都放了一把火。</p>
为了让城里更混乱,拖住秦军的脚步,他出城的时候,还一边走一边在道路两侧民居放火。</p>
大梁城已经沦为了一片火海。</p>
魏王和贵族回头时脸上都带着几分阴狠。</p>
他们希望秦军攻占了大梁城也一无所得,最好这场大火还能烧死一些秦军。</p>
但出乎他们预料的是,他们还没有离开多远,阴沉的天空就飘起了雨。</p>
即使背后有追兵,魏王也不由愕然勒马驻足。</p>
“为何?这是为何?”魏王脸色悲怆,“难道是上苍眷顾秦人吗!”</p>
还有人崩溃地跪在地上,额头紧紧地贴住了逐渐湿润的泥土:“是长平君,一定是长平君!是长平君唤来了雨!”</p>
许多人脸上出现了了然的神色。</p>
“快走!趁着下雨,赶紧逃!”有人不在乎大梁城如何,赶紧催促逃命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