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1、公子启酒壶(二更合一247w营养液...)(2 / 2)

公子启道:"不是春申君问他的情况吗?"</p>

春申君道:"也对。那他过得不好了?"</p>

公子启摇头:"他或许并不认为自己过得不好。因为他可能不在乎这些其他人会在乎的事。"</p>

自由地与人结交,与更多的人交流,拥有一块可以自己自由喘息的地方。</p>

这种事,朱襄似乎不在乎。他看上去活得很开心,也是真心对待秦王那控制欲极强的一家人。</p>

所以公子启劝说春申君,不要再对朱襄用离间计了。</p>

没用。</p>

如朱襄这样完全被秦王掌控的人,秦王都不放心,那秦王大概是已经彻底糊涂了。</p>

而秦王不仅不糊涂,到秦王子楚,已经是三代精明人了。</p>

公子启想着秦国未来还有已经早就崭露头角的太子政,他就不寒而栗。</p>

楚国真的有希望吗?</p>

就算他回到了楚国,楚国就真的能在秦国兵锋下存活吗?</p>

公子启不蠢。他能在秦国受重用,就证明了他却有才华。秦国官场上可不养闲人。</p>

所以公子启很清楚,自己和楚国的希望都渺茫。</p>

他甚至有一种预感,若是自己当了楚王,说不定会成为楚国的亡国之君。</p>

但他看见楚人来求他,看见来者是号称楚国的长平君的白头翁的门人,他还是回来了。</p>

回来与这天下大势对抗。</p>

"春申君,我会尽力保护你。"公子启道,"楚国已经很难了,少一个贤臣,就更难一分。我本就看不到希望,若你死在了权力倾轧下,这楚国未来就更没有希望了。"</p>

春申君低着头问道:"公子何出此言?只是一些叛乱,很快就能平叛。"</p>

公子启摇头:"叛乱不算什么。我说的是秦国,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。"</p>

他从春申君手中把酒壶拿回来,又仰头喝了一口酒。</p>

然后他抹了抹嘴,继续笑道:"我在君父离开秦国的前一年出生,在秦国已经生活了二十余载,对秦国一草一木都很熟悉。若非我是熊启,我已经是秦人。"</p>

"春申君去了秦国,看到过秦国盛世的只鳞片羽。现在的秦国更强大了,秦国的人心也更齐了。这一切,都是朱襄公的功劳。只有一个完全不慕名利,甚至连贵族的尊严都不要的圣人,才能辅佐秦国建立这样的盛世。"</p>

"我曾在咸阳学宫学习,我知道天下统一乃是大势。这天下已经纷乱许久,早就需要一个雄主统一,结束这几百年的战乱。"</p>

"原本楚国有机会,但现在楚国变成了这样,除非现在秦王子楚和太子政全都暴毙,秦国突然陷入王位争夺而分裂,否则不管是楚国还是谁的什么国,都没机会了。"</p>

"这一切我回楚国之前就知晓的。"公子启对春申君道,"朱襄公有一项本事,就是看人很准。他若以友相待的人,都是这世间顶尖的贤才。楚国之中,只有春申君能与朱襄公私下喝上一场酒,也只有春申君能得朱襄公一计阳谋,让君父冷落你。"</p>

"你是朱襄公的友人,所以这话,我只与你说。"公子启道,"春申君,尽力活下来吧。说不定我俩会成为一对亡命君臣。"</p>

他再次将酒壶递给春申君。</p>

春申君握着酒壶许久,然后仰头一饮而尽。</p>

不知为何,他眼睛有些湿润,心头有些发热。</p>

即便是那位被他拼命救回的主父,也未给他以如此热意。</p>

"好。"</p>

春申君没有用华丽和诚恳的措辞来表达自己的忠心,只是平静地淡淡地如此说了一个字。</p>

......</p>

李牧横刀坐在战船船头,手上是从楚都送来的信。</p>

刀太好用,他已经很久不用剑了。</p>

现在他手下的兵卒们也全都用刀,不再用剑。</p>

"公子启已经回楚都,与春申君相谈甚欢。"李牧道,"楚国终于迎来了一位贤主,可惜太迟。"</p>

在李牧的信纸上,密密麻麻写着春申君和公子启晚上庭院私会时说的话。</p>

公子启以为自己和春申君在开阔无人处密聊,却不知道所谓落水尸骨无存的白头翁,就是秦国的丞相蔺贽。白头翁的门人,也尽是秦国的探子。</p>

李牧手中的信,大概也会送到秦王子楚那里去。</p>

李牧对公子启生出了些许好感。</p>

能看出朱襄的处境,能感慨秦王对朱襄不公的人,李牧都会对其有些好感。</p>

李牧早就发现了此事。</p>

朱襄自己肯定也知晓,然后他就故意让自己变得孤僻。</p>

怎么会有一位秦王外戚封君,入秦近十年,居然从未参加过秦国任何一个贵族的宴请,也未在家中举办过任何一次招待外人的宴会?</p>

怎么会有人能忍着近十年不结交新朋友?与秦国所有世卿勋贵都形同陌路?</p>

朱襄还是一介庶人的时候,还在给蔺相如当门客的时候,他都能结交许多新的友人。</p>

他在蔺相如身边,不如他入秦的时间长。但他结识了墨家和农家的首领,与荀子成为师徒,"招揽"了子楚和蔡泽,还经由廉公认识了自己。</p>

难道秦国没有朱襄愿意结识的人吗?</p>

即便是韩非和李斯这两位朱襄时常夸赞才华的人,朱襄都刻意与其保持距离,让政儿去与他们交好。</p>

因为朱襄说,这两人迟早会入秦国朝堂的。</p>

"所以朱襄确实不会被任何秦王忌惮。"李牧手一扬,信纸飞入江水中,瞬间消失在浪花间,"希望政儿......政儿继位,朱襄也会如此。他自己选择如此。"</p>

朱襄不希望君臣之别损害他与子楚、政儿的感情,所以他会自己尽可能地规避这种可能。</p>

等天下一统,朱襄满天下种地时,恐怕就会好些了。李牧心道。</p>

天下一统恐怕还有些年,但把楚国之事快点了结,让朱襄离开咸阳,朱襄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,不用总围着三两人转悠。</p>

而且雪姬也想念朱襄,想与朱襄团聚。</p>

"将军,看到对岸了。他们好像都没防备我们。"掌舵的兵卒前来报告,"我们是直接冲过去?"</p>

李牧点头。</p>

在公元前250年,秦王子楚登基当年秋季,秦将李牧登陆长江北岸,占据多个城池,将长江三角洲彻底收入囊中。</p>

因为楚国正在内乱,李牧此举无人抵挡。</p>

之后,李牧将兵马运到长江北岸,以长江三角洲的北岸为据点,率领一支轻骑兵攻打楚国城池。</p>

李牧这一支骑兵十分奇特,与其他战场上的秦军完全不同。</p>

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攻占一座城池,并不防守,只是换马筹粮,再把剩下的粮食分给众人。在楚国人想要收复城池的时候,便开门去往下一个城池。</p>

他们的行军路线曲折无比,仿佛就在江淮平原上不断做折返。</p>

而蒙武和张若也渡过长江,在北岸盘踞。</p>

李牧每次折返,都能在北岸找到补给,楚国根本无法围剿他们。</p>

李牧回到据点后,下一次出兵的地点也难以预料。</p>

他总会乘船离开出兵的地方,然后沿着长江不知道从哪上岸,不知道从哪继续出发。</p>

楚国除非顺着长江北岸横向拉一条防线,才能防止李牧的突袭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