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国兵卒的崩溃混乱情绪得到安抚,他们重新捡起了、握紧了手中的兵器。</p>
赵武灵王改革之后,赵人胡服骑射,尚武成风。赵国兵卒的单兵素质在七国都算得上上乘。</p>
赵括给了他们的希望。</p>
他们用希冀的目光看向赵括。</p>
赵国这些底层兵卒相信马服君,所以相信这个让他们不必惧怕秦国武安君白起的马服子。</p>
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,带着因重燃希望而重整的勇气,大声嘶吼着,朝着秦国的阵地冲去。</p>
然后,倒在了箭雨中。</p>
这次和秦国弩阵交锋,直到死亡的那一刻,赵国兵卒脸上也没有绝望的神色。</p>
就像是他们冲击韩王山仅仅只有五千轻骑兵的阵地,一个又一个的赵国兵卒倒在了巨石滚木下时一样,他们都没有绝望。</p>
赵人尚武,他们不惧怕秦军,不惧怕白起。</p>
……</p>
秦军主帐,一个又一个传令兵不断进出,带来情报,带走命令。</p>
白起端坐桌前,眉头紧皱,表情居然有些凝重。</p>
前线传来的都是好消息。</p>
赵括比他想象中的更废物。他先攻打山上阵地,短暂攻不下之后就调头从河谷口突围;被河谷口弩|箭阻挡之后,他再次调转兵锋,朝山上突围。</p>
赵括游移不定的决策,给了山上和河谷口阵地充分地加固阵地和等待援军的时间,减轻了白起指挥秦军合围的压力。</p>
后来赵括又攻打王龁。王龁也已经休整完毕,依托堡垒固守不出。</p>
赵括久攻不下,便在山谷中安营扎寨,转攻为守。</p>
在白起眼中,赵括每一步都指挥错误。但他万万没想到,赵括会如此愚蠢!</p>
白起原本以为,赵括会率领一半赵军出击,另一半留守丹水东岸阵地。这样既能保住阵地和辎重,还能在赵括遇围时增援。</p>
正常的将领在追击的时候,都不可能完全置自己后路和后勤不顾。</p>
白起派去山上的轻骑兵是“敢死队”。他原本以为这支骑兵一定会在两面夹击下被吞噬,才能等到秦兵援军到来。</p>
谁曾想,赵括居然把赵军主力全部带走,赵军倾巢而出,只在原本阵地留下少许后勤非战斗人员。</p>
白起只派了两支精兵去堵住赵括的退路,剩下的兵力都用来攻打丹水东岸的赵军堡垒。</p>
他想先攻下没有主将的赵军堡垒,歼灭部分赵军,然后再慢慢吞吃赵括被围住的军队。</p>
现在秦军长驱直入赵军原本阵地,基本没遇到抵抗。</p>
被白起围住的赵括军队,居然是赵军全部主力?!这么多人秦军怎么吃得下?!</p>
秦军能依托交通要道,以极少的兵力堵住赵国几十万大军。同样,赵国也能反过来依托这几条狭窄的要道抵挡秦军的攻势。</p>
也就是说,现在秦军和赵军进入了僵持,赵军无法突围,秦军也吃不下赵军。</p>
赵括这愚蠢的一手,居然把白起拖住了。</p>
白起打了几十年的仗,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。一时半会儿居然想不出解决的办法。</p>
白起又是郁闷又是憋屈,只好写信回咸阳,让君上想办法。</p>
现在赵军和秦军僵持,白起一个兵都不能乱动。接下来这场战争的胜负,就看场外了——究竟是赵国的援兵先到,还是秦国的援兵先到。</p>
赵国和秦国都几乎拿出了自己所有精锐兵力,两方都很难再派来援军。但赵国还有廉颇这个老将可以支援,秦国这一方连支援的将领都派不出来。</p>
白起都被困在长平战场上了,其他将领都要分守秦国和其他几国的边境,以防其他几国趁机偷袭秦国。</p>
他是完全想不出,秦王还能派谁来支援他。</p>
白起送完信后,无奈叹气。</p>
他一生辉煌战绩,不会在这么蠢的地方留下污点吧?</p>
……</p>
赵王比秦王先几日得到赵括全军被围困的消息。</p>
年轻的赵王立刻脑子嗡嗡作响,六神无主,差点晕厥。</p>
赵王其实有赵括战败的心理准备。</p>
赵括战败,无外乎就是白起来了。虽然败了,但上党本来就不是赵国的土地,赵国没太大损失。赵括这个年轻人能和白起过几招,基本也能列入名将行列了。</p>
为了让赵括输得不至于太惨,赵王征调了赵国除了戍边之外几乎所有的精锐兵卒。打不过就跑,只要回到赵国境内,已经快断粮的秦兵还敢追到赵国境内来不成?</p>
但赵王怎么也没想到,赵括会全军都被围住啊!</p>
这要是全军覆没,赵国别说兵力匮乏,明年种地的人都没了,恐怕要闹饥荒了!</p>
赵王晕了一会儿,赶紧找平原君和平阳君进宫商议。</p>
平原君和平阳君也无计可施,让赵王召集了能召集的所有高官商议。</p>
蔺相如也在其列。</p>
他环顾四周,没看到廉颇。</p>
廉颇被赵王叫回邯郸之后,非常明显地表示出对赵王的不满。赵王免了廉颇所有的官职,把廉颇撸成了白身。</p>
短短一月,廉颇家中门客几乎都离开了。《史记》记载,“廉颇之免长平归也,失势之时,故客尽去”,十分凄凉。</p>
廉颇待不住门可罗雀的家,现在吃住都在朱襄家中,让好脾气的朱襄伺候他这个脾气古怪、连子女都嫌弃的老头。</p>
蔺相如本以为此次赵括战败,赵王应该会召见廉颇。论对长平的了解,谁能比得过廉颇?若要派人去救援赵括,只能派出廉颇!</p>
蔺相如道:“君上……”</p>
他话未说出来,赵王就不耐烦地打断道:“若蔺卿要举荐廉颇将功赎罪,就不要说话了。若不是廉颇连王龁都打不过,赵括怎么会对上白起?听说他仍旧很有怨言,让他在家里好好反省!”</p>
蔺相如十分激动地想要反驳,却因为激动过度连连咳嗽,说不出话来。</p>
赵王看着蔺相如老态龙钟的模样,有些心虚:“蔺卿身体不好,先回去养病吧。”</p>
蔺相如捂着咳嗽的嘴,佝偻着身子退下。</p>
平原君赵胜见状,道:“我送蔺卿离开。”</p>
赵王挥挥袖子:“去吧。”</p>
赵胜追出去,找到依靠在树上不断咳嗽的蔺相如,担忧道:“蔺卿,你还好吗?”</p>
蔺相如一边咳,一边道:“赵国要不好了。”</p>
支持赵王接收上党,促成长平之战的赵胜握紧了双拳,道:“此事没有转机了吗?”</p>
蔺相如顺了顺胸口,缓过气来:“现在秦赵两军相持,谁的援军先到,谁就能抢占胜机。临时拼凑的援兵都是乌合之众,除了廉将军,谁还能带领这支援兵?”</p>
赵胜叹气道:“廉颇是君上独断换下,赵括是君上独断拜将。若让廉颇去救援赵括,岂不是损了君上脸面?你也别提廉颇了,换个人吧,我担心君上会迁怒你!”</p>
蔺相如满目悲哀,声音悲怆:“赵王的脸面,比赵国更重要吗?”</p>
赵胜再次深深叹了口气,咬牙道:“你别劝,我私下去劝!我把赵豹叫上,我和他一起劝,定能劝服君上!”</p>
蔺相如躬身作揖:“就拜托平原君了。”</p>
赵胜扶住蔺相如:“我先送你回去。”</p>
蔺相如摇头:“不用,我还能走,我自己回去。平原君请回,早日劝服赵王。”</p>
赵胜点头:“你小心。”</p>
蔺相如转身离去,脚步一深一浅,踉踉跄跄。</p>
他想,平原君和平阳君或许真的能劝服赵王,但长平的赵军等得起吗?</p>
……</p>
“君上,秦国确实已经派不出兵和将了!”范雎给秦王算了一下账,擦了一下额头汗珠,“或许我们可以趁着赵军被围,接受赵国和谈!我相信他们一定比我们更急!”</p>
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秦王沉默地看着空无一物的桌面。</p>
半晌,他一字一顿道:“不,秦国还有能征的兵,能去的将。”</p>
范雎和其他秦国重臣都抬起头,疑惑地看着他们的君上。</p>
“先生,你辅佐安国君监国。”秦王语气没有起伏,好像说的话不是多重要,“寡人即刻启程,亲去野王。”</p>
“寡人要加封野王民众兵爵一级!征伐十五岁以上成丁!亲自去援助武安君!”</p>
《史记》记载,“王自之河内,赐民爵各一级,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”。</p>
河内郡汉朝首置,太史公所说的“河内”,此时就是野王,秦军前年刚打下来的野王。</p>
秦军打下野王上党等地之后,当地民众还未有自己已经是秦国人的意识。秦国也还未在当地征兵征粮。</p>
范雎和安国君皆从坐垫上爬到秦王面前。</p>
“君上,阵前危险,三思啊!”</p>
“父王,你的贵体比什么都重要!儿子虽不才,愿意替父王去野王征兵!”</p>
老秦王看着自己最信任的臣子,和自己不怎么满意的太子,道:“不,只能寡人去。寡人意已决,咸阳就交给你们了。”</p>
他起身,拂袖,迈步。</p>
黑色的衣袍在他身后翻腾,就像是滚滚黑浪。</p>
“备马车!”</p>
“诺!”</p>
范雎和安国君爬着转身,抬头看向刚得到前线消息,就立刻要启程前往野王的秦王。</p>
“君上!等等,我送你!”范雎不顾礼节,撩起衣袍爬起来,朝着秦王追去。</p>
安国君回过神,跟着爬起来追出门。</p>
其他重臣也赶紧起身,一同送秦王离开咸阳,亲往前线支援长平之战。</p>
……</p>
平原君和平阳君还在劝说赵王的时候,秦王已经来到了野王。</p>
当赵王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,秦国的援军已经到了长平战场。</p>
此时交通不发达,信息不通畅。赵军在长平被围,消息传送十分困难。所以赵王只知道秦国的援军到了,不知道秦国援军的带兵将领居然是秦王本人。更不知道秦国的兵,居然就是从野王上党附近所征调。</p>
但他也不需要知道这些。他只需要知道秦国的援兵已经到了战场,而他还在犹豫是否派廉颇出兵援救,连调集哪里的兵都没想好就够了。</p>
赵国现在能调动的兵要么防备匈奴,要么防备燕国。赵王还没考虑明白,调哪边的兵危险程度更小。</p>
他其实没犹豫多久,连一旬的时间都没有。但秦国动作太快了,快得让人不敢置信。</p>
赵王十分害怕,秦国能这么快就凑出援兵,莫非秦国之后还能派出兵来?</p>
他继续打下去的心思渐渐熄灭,考虑与秦国和谈。</p>
朝中宗室和重臣都十分无语。之前廉颇退守的时候我们想和谈,秦王都只是敷衍我们。现在秦军马上就要获胜了,他们怎么可能同意和谈?我们又有什么筹码比这三四十万的赵军更多,能让秦国和谈!</p>
赵王茫然:“那怎么办?”</p>
朱襄家中。</p>
廉颇就像是一个大号熊孩子,抱着一兜石头,去砸鸡圈里的鸡,把鸡砸得羽毛乱飞。</p>
“廉颇,你说赵国还有胜算吗?”蔺相如坐在他身后,表情颓败地问道。</p>
廉颇一边砸鸡,一边道:“怎么胜?现在赵军就像是在一座没有城墙、粮草匮乏的城中,秦国连能围城打援的援兵都凑到了,就算我们终于凑齐援兵,也只是秦军嘴里的肉!”</p>
“我要是白起,我就围而不打了。”廉颇说着说着,哈哈大笑起来,“还打什么打?直接把赵军饿死多好!哈哈哈哈,还打什么打!已经输了!全输了!”</p>
廉颇笑着笑着,把怀里的石头狠狠往前一抛,然后呜呜哭了出来。</p>
“三四十万人啊!三四十万人啊!投降吧,赶紧投降吧,能活几个是几个!”</p>
“蔺相如,你赶紧去找赵王,让他赶紧投降!”</p>
“赵括该死,那三四十万人不能死!”</p>
蔺相如用袖子替蔺相如擦拭眼泪,哽咽道:“恐怕现在还活着的已经没有三四十万了。”</p>
朱襄依靠在鸡圈的墙上,默默地看着天空,默默思考长平的事。</p>
史料记载,赵国从廉颇领兵起,共在战场上投入四十五万人。</p>
据说秦国此战死了二十万。以秦国战力,就算是一换一,赵国也该死二十万。廉颇之前败退,后来赵括军中饿死的、突围而死的人,都不会少。</p>
后来长平之战古战场考古挖掘的成果也证明,赵国此战降卒估计顶多十几万。</p>
《史记》记载,“乃挟诈而尽阬杀之”,“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”,也是说这一场战争,赵国总共死了四十五万。</p>
后世说活埋,是把“阬杀”当做了“坑杀”。“阬杀”的意思是杀害战俘和平民等无辜,尸体堆积如山的模样。白起没有时间去挖活埋的坑。</p>
白起斩首无数,唯独对长平所阬杀降卒心生愧疚。因为他是“挟诈”。</p>
白起本来同意给这些降卒一条生路,欺骗他们放下了武器,然后将他们全杀了。</p>
有人说,白起这样做是因为要给秦军分功劳。</p>
其实《商君书》和秦简出土之后,就可以看出秦朝对斩首军功的要求十分严苛。只有有爵位的敌军首级,才能升自己的爵位。</p>
而且《商君书》言,“士有斩首、捕虏之功”;《战国策》记载去领赏的秦兵,“左挈人头,右挟生虏”。这些都可以证明,虽没有明言,但战俘也算战功。</p>
秦国后期开垦和劳役多用战俘,已经明白了劳动力的重要性,将战俘作为军功很正常。</p>
所以只要秦国想留下战俘,兵卒就有“捕虏之功”。</p>
朱襄很清楚,秦国此次杀俘最大的原因就是养不起。上党的土地贫瘠,养战俘得不偿失。且上党离赵国很近,赵国战俘吃不饱,就容易逃亡。</p>
每一个学农的人,都难免熟读饥荒史。</p>
与大众心中秦国强大,才攻打六国的印象不同。秦国其实是遇到饥荒,就立刻开战。</p>
秦昭王二十七年地动饥荒,秦王派白起、司马错攻赵楚两国,接连几年打得楚国迁都;秦昭王三十八年上郡大饥,秦攻魏。</p>
秦始皇灭六国时更明显。秦始皇在位时期连遇五年饥荒。于是这五年,秦始皇就急匆匆把六合扫了。</p>
战国中期之后,有能力打仗的秦国便是逢灾必战,简直就像是草原上遭遇雪灾的游牧民族似的。</p>
很多史学家分析,秦始皇在位的时候,秦朝就已经铺垫了灭亡的前奏,就是从这个史实出发的推测。</p>
秦始皇统一六国转移国内饥荒矛盾,利用战争消减人口、抢夺邻国粮食。但当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经济发达的地区,就算再打仗也没地方可抢时,国内矛盾逐渐堆积,换个不太行的皇帝立刻爆发。</p>
朱襄从商队和流民口中打听到,这几年秦国虽然没遇上饥荒,收成也不是太好。</p>
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51年,现在是公元前260年;郑国渠修建于秦始皇时期。这两个能让秦国粮食大增产的水利工程都还没修。此时秦国的粮食产量,可能比连遇五年饥荒的秦始皇好不了太多。</p>
啊,遇到连年饥荒于是出兵统一六国的我家政儿真是太厉害了!</p>
朱襄使劲晃了晃脑袋,把脑袋里突然冒出来的神奇念头晃掉。</p>
他拍了拍自己靠在墙上蹭上灰的衣袍,走向蔺相如和廉颇。</p>
“蔺翁,秦国养不起几十万战俘,又不可能把战俘送还赵国,那岂不是这一仗白打了?他们肯定会杀俘。”朱襄道,“请蔺翁推举我去见赵王,我想说服赵王献城换战俘。这几十万的赵国人,比几座城池重要多了。我愿意亲往长平,说服白起。”</p>
说服秦王。</p>
朱襄在心里想,秦王应该也已经到长平了。</p>
蔺相如抓住朱襄的衣袖道:“你真的有把握说服白起?”</p>
朱襄道:“总归要试一试。”</p>
赵王肯定会同意。</p>
因为自己一介平民的性命,他不会在意。所以赵王会让自己拿着城池地图去换战俘,让自己留在秦国当人质,等换到战俘后就毁约。</p>
不过无所谓,朱襄本就不是想用城池换战俘。他只需要赵王同意他带着能维持赵军两个月的粮食前往长平,他说服秦王的成功率就很高。</p>
当然,他说服秦王释放战俘的筹码,不只是能为秦国提供粮食而已。</p>
他能帮秦国,比杀了这些俘虏,更加削弱赵国的国力和赵王的威信。</p>
用自己的命。</p>
一个已经在赵国平民间积攒了足够多好名声的自己,在救回赵国十几万人后,被赵王所杀。就算民众再愚昧,恐怕也忍不了这个赵王吧?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