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三十八节 动员(2)(1 / 2)

随着刘进一声令下,城楼下列队的民兵,开始行动了起来。

整支队伍,迅速的列成五个队列,排着汉军最标准的行军队形,渐次出发,踏上了远行之旅。

按照计划,他们将穿越大半个新丰,抵达渭河河畔,然后折返新丰县城,在城楼下接受长孙殿下的检阅。

这也是自战国以来,民兵演练的主要内容。

数百年的经验、教训与无数人智慧的结晶。

看着这些民兵远去,张越忽然想起了,自己在石渠阁里看过的《六韬》和《孙膑兵法》。

嘴角微微的翘起来。
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在战国时代,兵家的大能,就已经在撰写类似近代的步兵、骑兵操典了。

六韬的《均兵》讲兵力配属,《军用》讲多兵种合成作战,《林战》讲野战和特殊地形作战部署,《疾战》讲遭遇战。

而除了对战术的阐述,各篇之间,都有着训练规范要求和队列规范以及战时条例。

最夸张的,则是《孙膑兵法》的《篡兵篇》,着重讲的就是选兵。

而《六韬》则专门分了数个大章节,来详细阐述练兵规范、战术条例以及编制组织原则。

这也就难怪,当代的军功贵族们,将这些兵书当成禁脔,轻易不让外人阅读。

不过……

到了张越手里,他毫不客气,毫不犹豫的将这些巨著的精华部分,加以简练,然后用通俗语言写进了《操典大纲》。

而《孙膑兵法》《六韬》这样的兵家巨著,现在,新丰各乡的乡官邑里都可以借阅到。

作为穿越者,张越无比清楚:知识,只有传播开来,才有力量。

被封锁和禁锢的知识,再牛逼,也不可能对世界产生任何作用。

就像现在,知识开始传播,被更多人知道。

于是,连新丰这样的小县,也可以组织起媲美边郡的民兵演练,能玩的了烽火逐塞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在刘进下令后,大约半个时辰。

临渭乡的游徼杨可便得到了命令。

于是,杨可便带着集结在乡官邑前的民兵队伍,便分成八个队列,有序出发。

临渭乡民兵,此番接到的预演,乃是模拟骊乡遭受盗匪侵扰,临渭乡民兵紧急集合,前往支援,在完成任务后,回到新丰县城,接受长孙殿下校阅。

临渭乡的民兵,训练有素,在整个新丰三乡一城里,除了枌榆社外,无人能及。

此刻,道路上,八支队伍,井然有序,次第交替掩护前进,颇有章法。

各部民兵,更是分为多个兵种。

有走在前后披甲持盾的甲盾兵,也有拿着弓弩,带着箭矢,走在中间弓弩手,更有着拿着长戟,散在左右的长戟兵。

甚至,还有一些带着工具的工匠,混杂在队伍里。

这些都是前任临渭乡的蔷夫兼游徼,同时也是杨可的前上司兼师兄王吉主政临渭时留下的遗产。

“甲士万人,强弩六千,戟盾二千,矛盾二千。修正攻具,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。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!”杨可望着整个队伍,由衷的感慨道:“太公练兵之法,王兄用之,毫无生涩,吾不如也!”

不过,跟着王吉锻炼了大半年,杨可也磨砺了出来了。

上个月,他回太学,与师兄弟们叙旧。

结果……

原本无论才学还是见识,都远胜于他的几位师兄,在他眼中,忽然变得笨拙与呆板起来。

便是那些曾经被视为偶像的博士先生们,在他看来,也一下子褪去了光环。

不止是感觉如此,实际也是如此。

在太学,他将自己在这临渭做事的心得,结合《春秋》之义,侃侃而谈。

听得过去的师长和师兄们,都是若有所思。

便连董师,也难得的夸奖了自己,说‘杨生为我太学栋梁也!’。

但其实……

杨可知道,自己在新丰,算不得什么人物。

不过是事情做多了,书也看的够多。

曾经埋首只读《春秋》,如今却涉猎了兵家、法家、黄老、阴阳,更读了许多的数学、历史、地理之作。

也看到了民间疾苦,知道了农民艰难,心里有所触动。

于是,说话做事,便有了底气。

举例举义,都有了背景。

自己更是有了属于自己的见解与认知。

不再空泛而谈,不再人云亦云,也不再知其然不知所以然。

心里想着这些,杨可便抬头望向前方:“明年太学又将有二十余位师兄弟,将来新丰实习……”

“吾得努力了,不可落于人后!”

太学的师兄弟们的才华、能力,是毋庸置疑的。

他们一来,竞争就又会激烈起来。

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关系未来的成就。

像是如今,在新丰颇有名声的贡禹、王吉、曾胜、杨望之等人。

据说连天子也听说了他们的名字。

在民间和舆论的风评,也都是非常不错。

于是,一下子便少奋斗了至少二十年。

拉平与那些勋贵列侯子弟的差距,有了未来出将入相的资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