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0206 天降宋应星】(2 / 2)

明鹿鼎记 轩樟 6649 字 8天前

要制作发动机,发电机这些复杂的设备,他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做到,但是温度计,压力表这些工业上基础的工具,他相信只要有了自己的科技班底,研发生产不是问题。

一帮人好奇的看着韦公子,韦会主拿出来的这个叫‘温度计’的东西。

古代人即使利用风箱、木炭等冶炼工具,也没有办法让铁的温度达到很高,达到使得铁料完全融化的1500度以上,因为冶炼的技术还是有限的,特别是增加氧气含量。

中国的冶铁术略晚于西方,而西方用燃烧木炭的方法才能使铁的温度达到1200度,这几乎是当时能够达到的最高工艺温度了。

但是冶炼生铁的技术要求铁是处于液态的,可当时所能达到的1200度工艺温度却不能使纯铁变为液态,因为铁的熔点为1535度。

古代人们利用聪明才智,在铁中溶入硫、磷、硅、锰等溶料特别是加入碳以后,可以使熔点降至1150度左右,只要选取了适当的器皿和工艺,就可以得到液态生铁。

这些都是韦宝这几天了解到的,所以他对于复制仿造蒸汽机这种略‘粗糙’的准现代化设备,还是有信心的,尤其蒸汽机的工艺要求不高,韦宝本人的要求也不高,顶多说因为做工粗糙,浪费些燃料便是,只要弄出来能做工,他就能暂时满意。

“公子,这是西洋买来的?”刚才说好的那名教书先生问道。

韦宝点头道:“是的,怎么了?”

“没有,我只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,没有想到洋人的技艺已经如此高超。”那人道。

韦宝觉得这人和一般的读书人很不同,其他几名教书先生都畏畏缩缩的缩在后面,生怕被点到名,更怕做事,这个人倒是不怕,遂问道:“敢问先生大名啊?”

韦宝知道这几个教书先生都是林文彪从北直隶‘高薪聘请’来的,至少是屡试不第的秀才,对科举失去了希望,才转行做私塾先生的。

永平府这样的先生太少,有几个的话,也因为有自己的私塾,无法被请到金山里来。而且要考学的话,也需要去和府县学政挂钩的书院才行,少数几个先生的‘生意’都很好,在高新,人家也不愿意来,愿意来的,水平又不够。

“在下宋应星。”那人答道。

韦宝一怔,宋应星是如雷贯耳的大科学家了,韦宝以前就听说过。

其实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于大明能走上工业化道路,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幻想,很大程度上因为大明,尤其是明末,是科学家的高爆发期间!

随着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,学者们和大明本土科学家产生学术交流,明末科学家爆发速度极快。

就韦宝知道的便有宋应星。

西洋人金尼阁、邓玉函、罗雅谷、傅泛际、汤若望,这几个洋人当中,最出名的是汤若望,在明清两个朝廷中服务了半个世纪,深得几代帝王欣赏,大量出现在后世的影视作品中。

还有大名鼎鼎的徐光启、杨廷筠、李之藻、王徽、孙元化、毕懋康、茅元仪等等。

韦宝之所以没有列出一个具体的名单让林文彪去找人,是因为他知道明末这些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特点,都是文理双料学霸!就他认识中的这些科学家,似乎都有功名,而且至少是五品以上官员,这些顶尖人才的资源,仍然完全在朝廷手里,在皇帝手里,只是皇帝和朝廷,并不是很重视科技发展,唯独对火炮比较重视,那也主要是因为战争需求罢了。

既然都是当官的,韦宝也就没有想过去找他们来,不如自己找人来培养,省得麻烦。因为当官的不可能到你乡里来,到你一个没有官身的乡里少年手下来做事,即便是能诓骗来,也留不住!等下出去胡说八道一番,反而容易招来大麻烦。

像是徐光启,人家是内阁大臣,上哪儿找去?

韦宝万万没有想到,眼前这个四十出头,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男人,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宋应星,历史课本上都有名字的大人物——《天工开物》的作者。韦宝暗忖当作者当到了能上历史课本,才不枉此生。

“公子认识我?”宋应星疑惑道。

“这不就认识了吗?我是觉得你这名字很好,听了便觉得特别的投缘,我一见你,便觉得像是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一般。”因为起了拉拢招揽的心思,韦宝的好话脱口而出:“一见先生便知道是大才!”

宋应星是江西奉新人,其曾祖父宋景,明正德、嘉靖年间,累官吏、工二部尚书,改兵部,参赞机务,入为左都御史。

祖父宋承庆,字道征,县学禀膳生员。父宋国霖,字汝润,号巨川,庠生。弟兄4人,胞兄宋应升,同父异母兄宋应鼎、弟宋应晶。

幼年时期,宋应星与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家塾中读书8年,勤奋好学,资质特异。一次因故起床很迟,应升已将限文7篇熟读背完,他则躺在床上边听边记,等馆师考问时,他琅琅成诵,一字不差,使馆师大为惊叹。年纪稍大,肆力钻研十三经传,至于关、闽、濂、洛各理学学派,也都能掌握其脉络之所在。学古文则自周、秦、汉、唐及《史记》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乃至诸子百家,无不贯通。

万历四十三年(公元1615年),宋应星与宋应升同举江西乡试,两人同榜考中举人,他名列第三。当时全省有1万余人应试,在考中的109人中,奉新只有宋应星兄弟2人,故有“二宋”之称。

同年冬,他俩赴京师参加次年春天的全国会试,结果没有考中。事后得知有人舞弊,状元的考卷竟是别人代作,非常气愤,但也很无奈。

天启元年(公元1621年),宋应星兄弟又一次上京赶考,仍未考中。

嗣后,宋应星对功名逐渐冷淡下来,而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游历考察,总结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,为编篡一部科技巨著积累资料。

林文彪派人到京师周边去招募有学问,并且有功名的私塾先生,开的工价很高,缺钱的宋应星恰好闻知这个消息,便被招揽到了金山里。

在韦宝知道的那么一大串明末科学家中,韦宝现在才想起来,似乎唯独宋应星是一直没有官职的,直到他哥哥宋应昇于崇祯四年(1631年)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,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。

崇祯八年(1635)宋应星才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。教授生员,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。

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,因有政绩,被诰封为文林郎。

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,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,因为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。

而且韦宝知道宋应星一家人都很有骨气。

崇祯十一年(1638年),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,考列优等,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(正八品),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,掌管一府刑狱,俗称刑厅,亦称司理。这才正式走上仕途。

崇祯十三年(1640年),宋应星任期未满,辞官归里。

崇祯十六年(1643年)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(今安徽亳州市)知州(正五品),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。宋应星赴任后,州内因战乱破坏,连升堂处所都无,官员多出走。他几经努力重建,使之初具规模,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。
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初,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。当年三月,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,明亡。四月,清兵入关,建都北京,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。五月,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。

南明弘光元年(1645年),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(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地区长官),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。明亡前,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,明亡后亦无意恋官,遂挂冠归里。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,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、马士英把持,排斥忠良,政权迅即灭亡。清兵南下取江西。

隆武二年(1646年),宋应星的兄长宋应昇服毒殉国。

清朝建立后,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,在贫困中度过晚年,拒不出仕。

一代超级科学家的一辈子是很平淡的,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很小,肯定跟徐光启这些朝中大臣,光芒万丈的情况无法比,但是宋应星在后世名气很大。所以韦宝比较清楚他的事情。

宋应星听韦公子这么说,淡然一笑,他不是喜欢客套的人,“公子言重了,我就是一寻常人。大才一说,愧不敢当。要说大才,公子才是大才,我去看过公子的蒸汽机,巧夺天工。敢问是公子从西洋买来的成品机器吗?不知道是何国买来的?”

“具体的地方我也不是很清楚,经了几道手。”韦宝敷衍道。得知有一个宋应星这种人在自己手下,他的心情豁然便好了起来!感觉自己似乎不再是‘一个人在战斗’啦。

宋应星不知道韦宝是不肯说,还是真的不知道,便也没有再问,退到了一旁。

韦宝心想人都在自己手下了,也没有急着跟宋应星多说什么,喜滋滋的继续投入物料研发当中。

由于只有一台蒸汽机,还用在供水上面了,仿制的蒸汽机仍然在进行当中,所以只能用铁匠们和石匠们的土办法,用风箱升温干燥。

韦宝每做一个步骤,都让宋应星详细记录下来,并询问他的意见。当然,韦宝也不光是询问宋应星,也问在场其他人的意见,这是生产研发的过程,同时也是韦宝选材的过程。

看了一圈,所有人都无法和宋应星比,这让韦宝心里有谱了,已经暗暗确定要将宋应星作为总工程师的人选。

只是还需要一个谈话,了解宋应星想法的过程,因为是‘外聘’人员,而不像其他人,是签订了走来便欠他50两纹银的契约而进入本甲的。

宋应星能感觉出韦宝对自己很感兴趣,他同样对韦宝也很好奇,韦宝的方方面面都让他觉得新奇,不知道韦宝为什么要用‘简化字’,另外韦宝制作这种‘新式黏土’的工艺很复杂,明明有现成的配方,但他似乎没有做过,既然没有做过,又有配方,为什么不直接将这方面的大师傅找来做?而要自己摸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