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八章 所学终将致用(1 / 2)

尘骨 林如渊 3957 字 8天前

这……这里究竟……

正是疑惑,正是怔愕,昆仑山的典藏楼的内室里为何有如此多的白骨,且去仔细一看,竟是片缕不沾,只剩下嶙峋枯骨。并且完全没有正常的尸骨那样,带着灰暗之色,它们皆是一片洁白如雪,似乎完全未曾经经历腐朽的过程。

并且,这些骨头,并非全是人类之骨。有的头骨边上遗落着犄角,有的似乎是牛,有的似乎是象,还有一些头骨只能看得出不是人类,却分辨不出属于什么……很杂,很多。

不过有一点很意外,通常无论是什么尸骨,看起来都令人心中生寒,但是这些却正如它们的色泽——白,不论是看多久,心中都是空白,对它们丝毫没有生起半分寒意,不知怎的,有一种它们被净化过的感觉。

当岔完神注意力回过来时,他乍然发现,方才无意中踢到的那一脚,将一些白骨踢散了一些,于它们之下,露出了一些类似于文字的边角笔画,像是掩盖了什么字迹!

以前闲来无事总看闲书时,常有写到一些尸体底下隐藏着重要的功法与心法的秘诀,莫非这里也是?

抑或者,是死者留下里什么指示?!

林苏青顿时感到后背一阵寒意顺着脊梁骨直抵尾椎,紧张与惶恐戛然袭来。他曾经处于好奇冒过许多险,有些甚至差点丢了性命。所以此时……

伸出去的手跃跃欲试,却又犹犹豫豫地踟蹰着收了一回又探出一回。思来想去,他干脆一咬牙吞咽下疯也似的分泌的唾液——罢了,人都已经在这里了,如若不得不死,就是逃也无法可逃,倒不如既来之则安之。

于是,他屏起呼吸凝住了神,但并不用手去推,而是改用脚尖去将那些掩盖着字迹的白骨往边上踢开了去。

亡者之灵无论是在还是已经离散,都不便惊扰,本来用脚去踢就已然失礼,所以他更不能一脚将它们踹开,做成极为不尊敬,可是心里又些害怕实在不敢下手去挪,于是,他在心里对这些枯骨道了一声歉意,便轻缓地以脚尖去一点一点的推开。

先看到的是一个“矢”字,蚕头燕尾,是隶书的着笔。前面的骨头往后里便与后面的骨头堆在一起,不大好推开,他稍微多用了些力气——“知足”。

是凿在地面的,在白玉石地面上造出的小字,不是如他方才那样刻意仔细去看,实在是难以发现。

可是为什么,为什么会在右侧的桌脚边上特地凿出“知足”二字呢?这间内室里又为何有如此众多的白骨呢?

难道“他们”都是通过白泽神尊所赠的白玉壁而来的?

林苏青顿时怛然,膝下一软,跌坐在椅子上,他脑子里突然闪出无数种猜测。难道是白泽神尊故意诓人进来,却是有来无回?难道是这里有什么隐藏的危险?可是为何会在什么也没有的屋子里,凿下“知足”二字呢?

他登时联想到——这里是典藏楼,收藏着无数的典籍,莫非用意是警示进入者要求而知足?

所以这些尸骨皆是因为不知足而亡?

可是既然有死亡,那么这里必然是暗藏着什么看不见的东西,至少他现在还没有看见,而那“东西”能够在一瞬间取人性命,甚至连衣物、血肉半点都不留下,只留下白骨。

那他呢?等待着他的结局是什么?

林苏青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要迅速冷静下来,慌不得,要冷静。

而此时盘坐于小木屋中大作的他的本体,也正随着心境的变化而呼吸急促,一头的冷汗,捏的手诀方才还掌心发胀发热,此时亦是满手心都是冷汗。

静,一定要静下来,必须要静下来。

必须先抛开一切,先恢复冷静。世间本无无,万般皆妄想。冷静。

昆仑山典藏楼的白玉内室之中的林苏青的意识,此时仍是一脸惊愕地坐着,他是来学习如何考上三清墟的,是要走那个特例。知足……知足的话,那么,学完即走,再也不来,算不算知足?

如是一想,桌子突然没来由地荡起许多金屑,如同积累许久的灰尘,猛地一拍桌面,将他们统统震起,它们金光闪闪,吸引回林苏青的注意,旋即它们汇聚成了两枚金字,依然是蚕头燕尾的隶书,圆润平滑恰不见一丝锋锐——求得。

求与得之间有着超过一个字的空隙,林苏青不确定是自己多想了,还是的确是他所想的意思,这可能是两个字,意味着两个动作,一谓求,一谓得,有求便可得。

但也可能是一个词,意味着结果。

林苏青研精竭虑,联系着那些白骨,联系着“知足”二字,联系着白泽神尊曾经说过的所有的话,脑子里乱乱糟糟,所罗列的因果打乱了重列,重列之后又打乱。

白泽神尊说能帮他考上三清墟,然后便说里昆仑山的典藏楼,也就是说只要是在这里,他便能寻到方法。

知足,学到方法便走。

乍然,桌子两边实心接地面的地方,桌面突然凹陷下去,惊得林苏青心惊肉跳,霎时凹下去的部分又迅速恢复,而恢复时桌面上竟是堆叠着成千上百本书籍。

随即,“求得”二枚金色猛地化作一阵金雾消散。

他懂了。他居然想对了。

那么这些书里所记载的,应当就是考三清墟需要掌握的内容吧!心里陡然慌了起来,不是害怕的慌张,是一种激动、兴奋的紧张,心弦猛地紧绷,遽然浑身发抖。

他调整了心境,伸手去触摸那些书籍,触手冰冷,像是刚从冰窟中取出来似的。他将堆垒在一起的一摞摞书,取下几本大致,看了一些书名,或翻了几页内容。

其中有保存完好的竹简,有以针线装订成册的缯书,还有以龟壳、石头刻字的,它们被分别以绳线捆绑,每一堆大约就是完整的“一本书”,等等等等,许许多多,各式各样。

而这些典籍,并非全是从未见过的生僻古书,其实博古贯今,大有一些而今也尚在流传的名书。就是林苏青这样的普通读书人,虽然没有仔细去拜读过,但也都有所耳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