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中国历史的思考(2 / 2)

回明 一顾倾城 3443 字 13天前

隋唐时期实行府兵制。中央警卫军分北衙、南衙军两大系统,北衙军有左右羽林军、左右龙武军、左右神武军六军;南衙军有左右十六卫,名号很多记不全了,总之各地有对应的兵源关系。地方军,在隋朝名号有鹰扬、鹰击将军府,在唐代改为刚毅、果敢都尉府。将军名号,实际上历代基本不变,在行军作战时朝廷给予统军元帅称号。因此就不赘述了。

3两宋时期

两宋时期是非常特殊的时期,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期。宋朝应该说经济、教育、科学、文化以及军事装备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,可是偏偏宋朝又是积贫积弱的国家,内忧不少、外辱不断,虽然原因很多,但是特殊的官制是重要因素之一。两宋的基本官制是“两府制”。

宋朝开创者太祖生于乱世,对地方割据、中央孱弱有深切认识,偏偏自己又是军人政变坐上皇位,因此治国理念有矛盾的地方,一是加强中央集权、削弱地方权力,人事、财政、军事统统归属中央;二是限制武官权力、提高文官地位,倡导文人治国;三是由于自己兵不血刃夺得皇位,因此不论对前朝废弃皇族还是对当朝权臣百姓都是比较宽容的。正是这些特殊性,使得宋朝皇帝除开朝太祖和弟弟太宗外再没有阳刚之气,都是文人气质,可以说宋朝皇帝的普遍文化水平是历代皇帝中最高的,可这恰恰是种无奈。

宋朝官制的繁复也属于少见:民政由中书门下省(虽然简称“中书”,但和隋唐不是一个概念)管理,首长是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”(简称“同平章事”)、副官是“参知政事”;可是又存在着中书、门下、尚书省,只不过没有实际权力,在神宗改革时恢复了隋唐旧制,“太宰”为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”、“少宰”为“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”,但那是暂时的,后来改了回来。军政由枢密院管理,首长为枢密使、副官为枢密副使;军令部门由“三衙”负责,即侍卫亲军马军指挥使司、侍卫亲军步军指挥使司、殿前都指挥使司。中书门下省与枢密院即是“两府”,都是由文人掌握。这里还有一个小典故,说北宋时期狄青战功显赫,皇帝本想任他做枢密使,但由于出身行伍,受到文官抵制,后来不了了之,还美言说为了不让其品质上有“瑕疵”,由此可见一斑。

宋朝在中央官制上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:以前民政和财政是统一的,可在宋朝偏偏分开,由“三司”管理,即为户部司、度支司、盐铁司;隋唐时期是把谏官机构分属到决策机构,意在集思广益,在宋朝有独立的“谏院”,提高了谏官的地位,也从侧面看出宋朝对谏官的宽容。

从以上可以看出,宋朝的官僚机构过于臃肿。在地方上,虽然安置了正式官职,但没有实际权力,还另外任命有中央派遣性质的“经略使、转运使、漕运使”和“武德郎”等等。在军队里,出现兵不知将、将不知兵的情况。

两宋时期实行募兵制,因为这样可以将荒年的饥民或者将无业游民吸收到军队来,既保证兵源,又防止民乱。可是宋朝的军事指挥系统太不灵便,皇帝还喜欢遥控指挥;士兵为了防止逃亡往脸上刺字,没有什么尊严可言。这样的军队既使有先进的武器打败仗也是可想而知的。两宋不再有中央军地方军之分,统一为禁军,分属“三衙”。后来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初,原有军事制度瓦解,出现了将兵关系紧密的驻屯大军。

4明清时期

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段时期,是我认为地方官制最完备的时代。平心而论,在政治上清朝远比明朝清明,但是在思想上清朝相对于明朝简直就是倒退。

明朝建国之初,沿用的是元朝的“两府制”。但由于“胡惟庸案”,朱元璋取消了两府制,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,皇权大大加强,后来的特务统治、宦官专权都是皇权的特殊体现。也许大家看多了近来拍摄的不负责任的古装剧,以为明朝的宦官可以左右皇帝,我认为这是误解,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:明朝崇祯皇帝上位之初,魏忠贤还是如日中天,可崇祯皇帝下诏让魏忠贤告老还乡,他只得放弃权力,后来在路上派骑兵劝他自裁,他居然哭着乖乖上了吊。明朝的宦官的确专横可恶,却从没有发生过唐朝后期出现的宦官劫持皇帝事件“甘露之变”,他们只是欺骗蒙蔽昏庸甚至人性有些扭曲的明朝皇帝狐假虎威罢了,说到底就是皇权的变态表现。明朝后来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顾问机构,就是由大学士组成的内阁,为首的叫“辅首”,尽管他们和皇帝参与决策,但是品级较低,没有大的影响。明朝是最没有官格的朝代,设有“庭杖”制度,皇上对哪个大臣不满意可以拖出去打屁股。尽管它是中国汉族最后一个封建朝代,但我认为还是不要复辟的好。

满清入关以前,采用的是与八旗制度相适应的“议政王大臣会议”制度,入关后采用明朝的六部制度,但尚书设满汉两人,表面上是民族让步,实际上汉人不掌实权。后来雍正皇帝在平定西北时设立了军机处,觉得它忠诚高效,于是推行了这项制度,达到了中国封建专权的顶峰,以后皇帝不需要和大臣商量就直接把命令下达到地方。汉人在满清地位的重新提高,还是在讨伐太平天国时期,当时的八旗已经朽不可用,当局只能依靠汉人地主团练镇压起义,曾国藩、李鸿章正是这个时候发起。

值得称道的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制,是第一个在形式上政法分开的地方制度。应该说,他们得益于元朝的行中书省制度,但是明朝将行中书省分成了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使司、都指挥使司,后来在清朝以省划分,管几省军政的是总督,省级主官为巡抚,下属是布政使、按察使,将地方官制创建完备。有人对近来满清古装戏里对地方官的称谓很感兴趣,我在这里不妨说一说,那些“某台”的称呼是下级官员对上级的尊称,“督台”指总督、“道台”指巡抚、“藩台”指布政使、“臬台”指按察使。

明朝的基本军事制度是“卫所”制度,省级主管就是都指挥使,下属卫所主管叫千户。清朝军事制度是“八旗”制度,实行军民合一、俘虏为奴,完全是野蛮落后民族为提高自身战斗力的“先进”编组方式,在汉人聚居地这样先进的地方不能适用,自打他们入关以来就开始衰败了。后来将汉人编为绿营,还部分组建了汉人八旗。

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编制上保证火器大量使用的朝代,不但自己研制火器,还愿意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。明朝禁军中有专门的火器营,戚继光的“戚家军”的核心战斗力是靠火器保证的。可惜,腐朽衰败的明军没有用先进的火器打败清军的铁骑,反而遭到了满清的鄙视,把先进的火器扔进垃圾堆。讽刺的是,清朝汉军绿营还装备着已经落后的火器,当中国人率先设计出机关枪雏形的时候因为是汉人竟不被重视!因此,在军事思想上,清朝是落后的。

二 关于部分历史现象的总结

1一些雄才大略、追求权力的皇帝是不愿接受底下大臣束缚的,他们总是在现行官制的基础上亲信一些忠诚勤恳、办事可靠的人,逐步地予以权利将原实权机构架空,一旦发展成熟就会影响后世,有可能成为后来朝代新的实权机构。

2在我们传统的概念中,往往以为功高位崇就会大权在握,最有权力的应该是一品。可是历史的真相是,皇帝一旦给予高官厚禄就等于将实权架空。据我的观察,最有权力的职位并不是品级最高的而是与皇帝最亲密的,多在三品左右。

3不论是对大臣不放心,还是为了考察官风,历来皇帝重视监察系统。

4在宋朝以前,中国的文化是士大夫文化,也就是说士人引导潮流,从上而下推行,因此文学的主体是文、诗歌;在宋朝期间转型,文体代表是词,虽然像诗但已经可以在民间传唱,但毕竟是士大夫写的;在宋朝以后中国的文化是世俗文化,也就是说民间引导潮流,从下而上推行。因此文学的主体是曲,小说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我认为这里说的士大夫特指汉族,自宋朝以后外族统治多年,汉族士人没有地位,于是将目光转向民间,中间既使出现了明朝这样的汉族统治时代,上层由于理学思想和八股文束缚变得非常保守,反而没有民间活跃。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国四大古典小说,其作者除了曹雪芹以外家世无法全知,很多是落第秀才,由此可见一斑。

四 结语

尽管我喜欢文史,但我毕竟是理工农医类学生。我的历史知识只是平常阅读历史书籍的积累,手头上并没有一手的原始资料。因此,存在谬误、漏洞在所难免,到底水平有限,希望在这里能抛砖引玉,还请大家指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