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33 逃不过的宿命(2 / 2)

如果塞浦路斯航空兵也全力以赴,意大利人多半没有德国人的强大韧性。

这也就能解释,为什么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只能推进700公里。

不能再推进了。

再推进,虎视眈眈的南部非洲远征军就会下场参战。

到那个时候,别说北非军团,搞不好意大利本土都会因为南部非洲的全面打击而彻底崩溃。

更何况,希腊方向还需要德军的支援呢。

整个冬天,意大利和希腊,都在为下一阶段的作战做准备。

意大利人获得了德国人的援助,下一阶段作战,肯定会有德军部队参战。

希腊人获得了英国的援助,温斯顿为了帮助希腊人,从尼罗河集团军抽调澳大利亚部队前往希腊,客观导致韦唯尔未能彻底歼灭意大利北非军团,给了隆美尔翻盘的机会。

可以肯定的是,等春暖花开之后,希腊方向的战斗还会继续,到时候希腊人能不能顶得住德国人进攻,现在是所有人都很担心的问题。

亚瑟也担心。

不过既然希腊人选择英国,不选择南部非洲,那么亚瑟倒也不着急。

着急让南部非洲军人流血牺牲保卫希腊吗

亚瑟还没有那么伟大。

“隆美尔的主力部队已经抵达图卜鲁格,图卜鲁格随时可能遭到隆美尔的攻击,我们要保护图卜鲁格的海上补给线,要保护图卜鲁格的天空,我们需要把一些坦克送到图卜鲁格加强防守,这个任务只有塞浦路斯分舰队能够做到。”坎宁安看上了塞浦路斯分舰队的综合补给舰和登陆舰。

要把坦克送到图卜鲁格,只有综合补给舰和登陆舰能够做到。

地中海舰队空有强大的战列舰,综合补给舰和登陆舰一艘都没有。

塞浦路斯分舰队一共有两艘综合补给舰和三艘登陆舰。

所以要不英国人这么担心呢。

南部非洲要是对于苏伊士运河没野心,为什么给塞浦路斯分舰队配备这么多综合补给舰和登陆舰

联系起塞浦路斯岛上的第五集团军。

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啊。

亚瑟和巴顿对视一眼,想让塞浦路斯分舰队出动综合补给舰和登陆舰可以,关键是坎宁安能拿出什么样的筹码。

“你们和希腊人好像关于克里特岛有过一个协议”坎宁安既然主动来找亚瑟和巴顿,筹码肯定是有的,只不过貌似又是慷他人之慨。

英国人将南部非洲人隔离在苏伊士运河在前,那就别怪南部非洲人袖手旁观。

想让南部非洲帮忙是有条件的,这时候就别说什么同仇敌忾,团结一心之类的话了,换成坎宁安是亚瑟,坎宁安也会提条件。

皇帝还不差饿兵呢。

“是的,不过希腊人因为得到伦敦的承诺,所以主动撕毁了协议。”亚瑟不生气,就等着看希腊人会怎么倒霉。

“我们都是盟友,希腊人太不应该了。”坎宁安的表情看上去很有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愤怒。

“所以呢”亚瑟对于英国人的底线还是不够了解。

“如果塞浦路斯分舰队能进驻克里特岛,那么很明显,希腊的安全会更有保障。”坎宁安认真脸。

亚瑟很有矜持的点头,同意坎宁安的话。

“所以希腊政府应该继续执行协议”坎宁安一脸正气。

“您说的太对了”亚瑟和巴顿相视而笑,希腊人要倒霉了。

回到亚历山大港之后,坎宁安以英国地中海舰队总司令的名义,要求希腊政府开放克里特岛,供盟军成立前进基地。

这对于希腊人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。

这样的话,希腊政府绕了一圈,不仅还得把克里特岛献出来,而且还得罪了南部非洲,怎么算都得不偿失啊。

可是不拿出来又不行。

得罪南部非洲固然可怕。

同时得罪南部非洲和大英帝国貌似更可怕。

当然这事也没那么容易,坎宁安就算再强势,只是地中海舰队总司令而已,上面还有英国战争部和英国政府呢,克里特岛这么大的事,轮不到坎宁安做主。

更何况,就算把克里特岛开放给南部非洲人,也改变不了已经得罪南部非洲联邦政府的事实,既然希腊军队就可以顶住意大利军队的进攻,而且反推近阿尔巴尼亚,那么加上英勇善战的澳大利亚部队,难道就顶不住德国人的进攻

更更何况,德国人正在准备进攻俄罗斯,不可能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希腊方面。

所以,希腊政府并没有马上就同意坎宁安的要求,而是将情况通报给英国政府,希望能通过英国政府,迫使坎宁安改变决定。

希腊人没想到的是,对于英国来说,被围困在图卜鲁格的三万英军,可比一个小小的克里特岛重要多了,

英国政府不仅没有像希腊人希望的那样,改变坎宁安的要求,反而建议希腊政府,尽快将克里特岛开放给塞浦路斯分舰队。

甚至更大方一点,既然南部非洲人那么喜欢克里特岛,希腊政府应该成人之美嘛,把克里特岛赠予给南部非洲,那么南部非洲肯定会为希腊的安全全力以赴。

对于这个说法,希腊政府肯定是不接受的。

全力以赴

做梦吧

法国将圣洛克赠与给南部非洲,当德国人打到圣洛克的时候,南部非洲一枪未发就将圣洛克放弃,希腊政府不想当冤大头。

当然希腊政府也不敢直接拒绝英国的要求。

所以克里特岛的“民意”,又被希腊政府拿出来当挡箭牌。

民意这个理由吧,对于南部非洲联邦政府来说有用,对于英国政府来说没用。

伦敦的回复很简单,克里特岛的民众工作,由希腊政府负责,伦敦只看结果。

于是在一片纷纷攘攘的利益纠缠中,随着春天到来,战争再次爆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