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二十八章(2 / 2)

辽东之虎 千年龙王l 3248 字 1个月前

“别得了便宜还卖乖,你吃大餐有大餐的味道,我吃食堂自然有食堂的味道。告诉你个乖,其实有时候大锅菜更好吃。今天中午有道豆角炖肉,那味道叫一个香。

鲜浓的豆角肉汤在饭上浇一勺,就算啥都不吃,都能干掉一大碗米饭。比你吃小灶,有意思多了。你看看我,撑得出来溜腿。”李枭拍了拍自己的肚子,表示敖沧海没跟自己去吃食堂,实在是一大损失。

“真的的假的”敖沧海看着李枭的模样,觉得这个老弟似乎没骗他。难道说,大锅饭真的比小灶好吃

“真的,我还能日哄你你被那些家伙给骗了”李枭对着后面一群人努嘴。

敖沧海回过头,果然看到这些家伙一个个面目可憎。想要升官,这四个大字如同刻在脑门儿上一样显眼。

哥俩儿一边打趣,一边在众位管事众星捧月之下前行。前面就是库房,李枭决定进去看看。看看大明的钢铁生产量,到底是个什么壮观模样。因为,鞍钢的产量能占到全国的三成还要多。

看过了鞍钢,就能知道大明如今钢铁产量的大概。

进了库房,李枭才知道如今的大明兴盛到什么程度。高大的厂房里,钢锭都已经摞到房顶上去了。李枭一伸手,老周亲自双手捧着小铁锤送到李枭手上。

李枭拿着小锤,不断地在自己路过的钢锭上敲得叮叮咚咚的,旁边的敖沧海不明白这是干什么,但是看见李枭神色郑重的竖起耳朵倾听钢锭发出的脆响,管事也在倾听,周先生也闭上眼睛听,就知道这里面有大名堂。

“大帅这批钢锭成色如何”听到李枭一连敲击了一排,老周的心才算落进了肚子里。没听见一声闷响,清脆的声音很一致,都带着袅袅的余音,很有些显摆的向李枭请教

“不错,不错,钢的品质不错,听声音一致,就说明他们的材质都差不多,应该是好钢。怎么样,今年下来能不能拿下八十万斤的数目来。”李枭显然对这批钢锭的质量很满意,开始询问钢铁的产量。

“呵呵不瞒大帅,给兵部和工部的行文中。都说年产量能够达到五百万斤,不过现在还没建设完毕,产能也不能释放得那么大。再说,铁矿石一直都是大问题。经过连年开采,辽东已经没有富铁矿,甚至连高丽现在也没多少高品位的铁矿石。”

“别绕弯子”看到老周有些啰嗦,敖沧海训斥道。

老周立刻在心里,问候了两遍敖沧海的全家女性。要不是害怕得罪不起这位军痞,早就翻脸

“一年三百万斤还是没问题的,估计再有年时间,应该可以达到设计上的五百万斤标准。前提是,有那么多高品位的矿石才行。”老周也不傻,知道说话给自己留后门。

“矿石会有的,而且还都是高品位的矿石。你不知道,南边有一座非常大的岛屿,大到比咱们大明国土还要打。那里铁矿石的储量十分惊人,将来那里会有高品项的矿石出产。”李枭一句话,就把老周的后门给堵死了。估计老周不得已,只能下大力气提升产能。

别看李枭现在笑的欢,真要是出错,这位爷那是瞪眼睛宰活人。

李枭点点头,钢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,就像是国家的腰杆。钢材产量越高质量越好,这个国家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。

敖沧海知道李枭在囤积钢材,别看西北已经在西域嵌进去一根钉子,但李枭绝对没有打算放过蒙古人。就算他们跑到天边去,李枭也不会放过他们。

兰州城的教训太惨痛了,不能给这些蒙古鞑子一丝一毫的喘息机会,最好就是抓到一个,直接按到马桶里面呛死。

如今打仗,离不开钢铁业的支撑。敖沧海这一次跟随李枭视察辽东,也同样想看看大明帝国的军械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儿。作为军人,敖沧海第一是希望有仗打。第二就是希望手里的家伙,威力越来越大。

工业区就没有干净整洁的,尤其是大明这种最初级的工业区,筛选出来的废矿堆满了山脚,旱原之说也只是相对于富饶的平原,这里的土地其实也能耕作,只不过在丰厚的工业利润面前,人们都选择了忽视,包括最睿智的君王和宰相。

废渣堆得像小山一样,露天的煤渣堆上,十几个黑乎乎的孩子提着篮子在捡拾煤渣,这一幕李枭也很熟悉,这活自己也干过,煤渣烧起来很好用,煤烟少,火力旺,但是有一个缺点,那就是很容易煤烟中毒,不知道这些孩子知不知道煤渣的这个特性。

因为建设的需要,鞍山附近的树木遭了灾。好多山头不可避免的变秃了,辽河这条恶龙也终于开始露出自己狰狞的面目。

现在的人不知道青山绿水的重要性,他们只知道干活就能生存,就会有一口饭吃。天大地大,吃饭最大在吃饭这个庞大的命题面前,一切问题都得往后靠。

这事情李枭也管不了,只能告诫官员们尽量保护环境。可在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,一切都得为经济腾飞做准备和贡献。

看着身上仍旧穿着打补丁衣服的小孩子们,李枭不禁摇了摇头。虽说辽东人这些年的生活好了,但税赋也逐渐多起来。人们的生活水平,其实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。

一个工人虽然看起来工资不少,可好多工人都得靠这些工资养活一家子人口。不打仗了社会安定下来不动刀枪,广大妇女们开始积极为大明人口增长做贡献。这年月又没有节制措施,家里的老娘们儿好像老母猪一样生个不停。

家里有七八个孩子,根本管不过来。李枭甚至听说过,晚上需要数鞋才能知道,家里的孩子回来没回来全乎。

好在朝廷修建了小学校,而且不管男孩儿还是女孩。只要你愿意送孩子去读书识字,朝廷不收一毛钱的费用。当然,这些学校也不是白来的。有很大一部分,出自于那些乐善好施人的腰包里面。

只要你愿意出一笔钱,你的名字就可以刻在门口的影壁墙后面注意是刻上去的,也就说从一开始,他就没打算帮助这些有家口人。 ,